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彭新
百年电气自动化德企费斯托(Festo)如何看待中国市场?在近日举办的媒体群访活动中,费斯托中国高管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记者分享了对中国市场的观察。
费斯托1925年成立于德国埃斯林根,是一家家族企业,素以电气自动化技术而闻名。在专业场合之外,费斯托近年最为“出圈”的是其基于仿生技术开发的多款仿生飞行机器人,如仿生蜜蜂、仿生蝴蝶以及仿生雨燕等。由于此类飞行机器人不同于流行的四旋翼无人机方案,而是采用衍生式设计方法,外形类似电影《沙丘》中的扑翼机,因此受到关注。
凭借仿生机器人出圈
所谓“衍生式设计”,其基本概念是设计师通过向计算机软件设定目标,告诉它想达到的结果和限制,由软件生成并拓展出各种创意,并以最少的材料实现尽可能稳定的构造。尽管仿生蜜蜂等产品颇为惊艳,但对外界而言,费斯托更多将其作为展示用途,在各类展会上吸引人气。
“至少到目前为止,费斯托还没有把仿生学(蜜蜂)直接产品化的意愿。”费斯托大中华业务区产品业务单元管理副总裁王睿告诉记者,“当我们聆听家族成员,也就是费斯托的拥有者的时候,他们认为,人类科学进步,最终是要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,最终由大自然引领我们朝着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去发展。”言外之意是,费斯托更愿意将资源投向可迁移技术,再嵌入其工业自动化核心产品,而非把“仿生蜜蜂”本体商品化。
不过,费斯托已将部分仿生学研发成果转化为工业应用。例如其近期在上海工博会上展出的“仿生柔性手臂”,具备触觉感知,能预判目标形状并自主选择抓取策略,作业时可轻柔握持鸡蛋等易碎物,从而胜任传统刚性机械臂难以完成的工序。
然而,即使拥有仿生蜜蜂这样的吸睛产品,落到实际业务环境中时,费斯托面临的也是一个全球经济下行、中国市场竞争激烈的市场现状。
根据费斯托披露,其销售此前就已增长乏力:2022财年收入为38.1亿欧元,2023财年、2024财年分别为36.5亿欧元、34.5亿欧元,呈逐年降低态势。
重构供给
“从全球来看,整个欧美市场都在下滑。”费斯托大中华业务区总裁姜作林告诉记者,费斯托最为依赖的欧美市场,尤其是欧洲市场需求下滑严重,造成费斯托销售下滑。
应对市场变化,姜作林称,费斯托也在积极调整:一方面从传统的优势气动业务转型,更多向电动化、数字化业务倾斜;另一方面提出“去中心化”布局,由原本单一的总部决策,转向深度本地化,把更多决定权下放至区域市场部门,实现本地化决策。
实际上,姜作林自身身份变化也是费斯托执行上述变化的结果。姜作林于2023年8月出任费斯托大中华区业务总裁,是首位担任该职务的中国人。
费斯托大中华区业务始于1993年,2009年中国成为费斯托除德国总部外最大的销售中心。2019年,费斯托成立大中华业务区。根据披露,2024财年费斯托大中华区实现销售额约40亿元(约合4.78亿欧元)。
从投资来看,费斯托在中国的投入也在加大。位于济南市高新区的费斯托全球生产中心于2021年全面投入使用,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,是费斯托全球最大的生产中心。同时,费斯托还在上海成立了聚焦生物科技与半导体的创新实验室。
姜作林表示,当前竞争环境下,要想取胜,首先要把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立住;在此基础上,一方面要冲刺高端与高品质,用创新去比拼,另一方面也要向效率要空间,通过降本增效参与更广泛的竞争。他同时强调,面对行业激烈竞争,费斯托不会走简单的价格战路线,而是依靠技术迭代与供应链优化来压低成本。
数据上,费斯托核心产品的本土生产占比已由2021年的30%—40%提升到去年约76%;济南全球生产中心约一半订单来自本地客户。
在本土化路径上,王睿告诉记者,单纯把欧洲成熟产品迁到中国、配套上本地供应链,只是被动式本土化。费斯托追求的是“主动本土化”——从产品立项与定义阶段就以中国市场为参照,把本土用户需求嵌入研发起点。自2019年起,中国市场的研发、生产、供应链与物流等环节已由本地团队自主决策,总部授权仍在加强。目前,大中华区约80%的业务聚焦中国市场,并逐步向更广的亚太区域辐射。
“我们不会以牺牲质量与可靠性为代价,去参与低端、无序的价格战。这不符合费斯托的价值观配资公司排名前十,也是我们走过百年的根本原因。”姜作林强调,“百年历程中,我们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与多轮产业变革,这艘大船始终稳健前行,靠的正是对可靠性的坚守,以及对客户、社会与员工的承诺。”
联丰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